关中指的是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宋朝以后就不在定都关中? - 全文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8-24 06:35:01
分享到:

自古以来,关中一直被称为是人杰地灵的地方,然而我们却很少人知道所谓的关中是指的哪些地方。关中在古代一般指的是潼关四关,包括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以及北萧关,而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关中一般指的是今天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以及杨凌。这五个城市加上一个区总面积为55623平方公里,目前关中的常住人口约为2385.06万,是我国西部西腹地最为重要的区域,也是丝绸文明的核心地区。

正因为关中地区扼守[文]要塞,地位十分特殊[章],在古代有不少朝代[来]都是兴起于关中,那[自]么为何古代的那些朝[历]代王国都会选择在关[史]中发家起兵而不是选[大]择在沿海等其他地区[全]呢,主要有这么几个[网]原因。

关中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在宋朝之前十分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当时,关中地区是最有利发展水利,这主要得益于黄河流域。在古代,黄河流域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千沟万壑,而是非常富饶的,黄河流域适合发展水文,有河流经过的地方自然是可以灌溉农田,还可以发展水运,有利于军事防御,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再者,关中地区有秦[文]川平原,渭河将上游[章]的黄土冲刷到了下游[来]导致关中地区有肥沃[自]的土地。也因为关中[历]地区有秦岭作为军事[史]屏障,地理位置既是[大]联络东南地区的必经[全]之路又是大西北的咽[网]喉要道。

因为以上几点原因,所以当时的关中农业经济是很发达的,因为农业发达,当地的人自然也就粮仓满满,发展军事也就不愁没有粮草的支持。

在古代的很多军事专家看来只要占据了关中就相当于是夺取了半个天下,扼守住要道才是制胜的关键。秦朝至宋朝的千余年间,由于战争等因素,关中地区的先天优势逐渐丧失。

那么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王国在关中建立过都城呢。

首先最开始看上关中这块风水宝地的应该是周,周武王灭掉了商之后就在镐建立都城,镐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长安沣河东面。到了周平王,这才将都城迁到了今天的洛阳,历史上也把这次迁都称之为东迁为东周,前面的镐称之为西周。以后隔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秦统一之后建立秦朝也是将咸阳作为都城,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诸侯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陵寝,大兴土木自然也就少不了木材,因此从秦朝之后,黄河流域的水土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始皇光光建造阿房宫就导致岭南的树木资源枯竭,到处可见凸起的黄土。

秦朝被灭之后,汉朝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是建都于西安,西安在古代被称之为长安。无论是西安还是咸阳在当时都是被兵家称为重要的要塞,易守难攻,不仅水运便利而且农业发展速度很快。即使是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大部分的王国都是在曾经汉朝所建的都城长安设立都城有的王国甚至为了争夺长安进行了几年的战争。

根据史料记载,自秦之后再也没有朝代王国在咸阳建都,都是在陕西西安,隋朝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并在大兴建立都城,大兴就是今天的西安,在汉朝时期,人们对将西安称呼为长安,之后就基本上没有朝代将西安称呼为长安,直到了唐朝前期和中期。唐朝灭掉了隋朝之后也是在西安建都,史称唐都长安。

到了武则天时期,麟德二年,高宗和武则天就开始长期留在洛阳,武则天继位之后就将都城迁到了洛阳,而昔日的长安成为了陪都。在唐后期之后就基本上再也没有什么朝代在关中建立都城了。

除了北宋在今天的开封建立了都城,开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不算是接近关中,因此往小了说应该是从唐末以后就基本上没有朝代政权将都城设在关中了。往大了说是从北宋开始关中就不再是要塞也不再是兵家看重的起兵的宝地了。

为什么关中的地位被东方代替

前面就说过为何在宋代之前的朝代都喜欢将都城建在关中尤其是咸阳和西安,总结一下,不外乎有这么几个条件,一是因为好管理全国枢纽,毕竟关中扼守要塞,是通往关内关外的重要枢纽,二是因为关中地区当时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三是因为当时黄河并没有像今天那样河道淤塞,适宜发展输运,利于输送军用物资调度大军,再者就是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而且关中地区是我国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那么如果自宋代之后[文]关中地区就失去了这[章]些条件中的几个或者[来]全部丧失自然就不再[自]被兵家所看重。前面[历]我们说道秦朝时期关[史]中地区的森林资源就[大]已经被使用的差不多[全]了,水土流失也是很[网]严重的,河道淤塞也[文]出现了,加之唐以及[章]隋等几个朝代也是大[来]兴土木兴建宫殿楼宇[自]导致水土流失更为严[历]重。

在关中地区,唐都应该是这一地区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根据当时一些在大唐游历的外国人描述可以知道当时的唐都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可以说是遍地是金银,尤其是唐都十分繁华,来到唐都做官的外国人包括中亚和西亚的人就不少,在唐朝的外国人是前朝的几个倍,当然了,唐朝当时之所以迎来了几个太平盛世,可以安居乐业,除了当时关中地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还有就是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都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可以与大唐相抗衡的势力。

在大唐之后,关中地区的发展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相反,曾经不怎么富饶的东部地区却逐渐成为了经济中心,因为在唐朝时期,东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浙江山东等地区以及东南地区的航运以及商业都逐步发展起来,当时的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从关中等地区转移到了东南地区。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转移一共有这么几次,第一次是在经历了南北朝之后,经济重心从西北转移到了江南,尤其是在之后的安史之乱更是加速了经济重心的转移,安史之乱之后,关中地区就变得不再太平,常年战乱不断。第二次是明朝,经济重心从江淮地区转移到了两湖,第三次是清朝初期,重心从两湖转移到了两广沿海地区。每一次的经济重心转移都是与战乱的转移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商周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之所以在关中这样的西北地区,原因在于当时关中只是作为兵家必守的战场,正是在都城的光环之下经济重心才会在关中以及北方。

在古代,战争对于经济文化重心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随着战乱越来越变得频繁,经济文化重心自然也就从关中转移到了东南地区,那么为何在宋代时期开始,都城都逐渐从关中转移到北方之后转移到东南呢。原因有这么几个:

当时的关中地区水土流失已经非常严重,每一年朝廷都需要拨款赈灾,多数的银两都是花在了黄河流域,我们经常看电视剧也会注意到朝廷每每拨款赈灾都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不仅常常发生水患而且还河道频繁淤塞,淤泥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不断被雨水冲刷。

相反,东南地区的水系却逐渐被开发,隋朝时期,东南地区的水运便已经形成体系,而且东南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当时的东南地区人口非常少,自然也就不存在战乱频繁的问题,北方常年军阀混战,这就给了东南地区发展的机遇。北方西北地区的民众躲避战乱大部分都开始迁移到东南地区,为东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东南东区在短短的几年,水利规模以及经济总量都逐渐超过了关中地区。

到了宋代,东南地区便成为了经济重心,我们可以从宋代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以及柳永的诗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中可见到当时的东南地区是多么的繁华。而关中地区却常年经受水患以及河道淤塞的影响,成为都城的首选地自然也就不存在。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史]现代,要能够成为都[大]城就必须满足水陆交[全]通便利,而且经济发[网]展迅速,是交通枢纽[文],农业发达等诸多的[章]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自宋代开始基本上没有朝代在关中设立都城,放弃长安,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唐末之后关中地区的经济重心已经开始转移到了东南地区,宋代以后,东南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远远超过了关中地区,不过关中地区仍然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关中地区无论是森林资源还是水资源都在以往的几个朝代肆意使用浪费,导致资源逐渐枯竭,在古代,河道淤塞就会导致粮草以及所需的生活物资匮乏,流经关中地区的黄河没有森林涵养水源就会水土流失,加上唐末的安史之乱让原本太平的关中成为了主战场,民众大量南迁,失去了劳动力。关中地区的优势不在自然也就成为不了都城的首选地。

历史大全897698882
    标签